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动态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日期:2023-03-20 来源:术朵商务礼品责任有限公司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作者: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易长福)

这也是很多类型的传统文化在传播中遭遇的共同尴尬。在日常场合穿汉服,难免引发路人侧目;用毛笔写一封信,会被人嫌弃速度太慢。很多时候传统文化成了表演,被刻意为之。对多数普通人来说,背诵古诗词最大的“用处”,是回答中小学语文考试的诗词填空。多少人观看《中国诗词大会》时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光,莫不因为那是自己记忆力最好、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其次,从文化生产能力发展情况看,2011年,我国长篇小说出版量超过3000种,新创作首演的剧目超过1000种、文艺院团演出达155万场次,生产电影故事片558部、电视剧1.5万集、影视动画片26万分钟、影视纪录片4000小时,出版图书37万种、总印数77.1亿册(张),出版报纸1928种、总印数467.4亿份,出版期刊9849种、总印数32.9亿册。 而到2015年,全年生产电视剧395部16560集,电视动画片134011分钟。全年生产故事影片686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202部。出版各类报纸440亿份,各类期刊30亿册,图书81亿册(张)。文化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成为教育和交流的主要手段。例如,一位教授的讲演,通过视频可以即时让无数观众收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其的依赖日益加深,也逐步将其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同时,教授的讲演虽然通过视频能让人们听到声音、看到动作,但讲演人的感受、感情和言外之意还是会有所流失;缺乏现场氛围和互动,受众的收获必打折扣。此外,还有人认为,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于这一观点也应辩证地看。有了书籍就一定有文化传承吗?在当今时代,有多少人愿意认真去读《论语》《孟子》《尚书》《周易》,又有多少人真的把握了书的真谛?还要看到,书籍记录的思想和文化每倒一次手,就可能丢失一部分信息,甚至扭曲一部分信息。所以说,文化的传承靠人,靠人与人之间以“情”进行联结和沟通,其他的媒介和方式都是工具、手段,起辅助作用。

世界格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亚太经济规模第一次超过了欧洲,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使几百年来西方国家一手主导亚太的局面开始改变。这导致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大国将战略重点转向亚太,以重新争夺亚太领导权。美国提出重返亚洲,甚至想当然地喊出“新世纪亚太是美国的世纪”,看不见硝烟的文化战争在世界各国之间展开。在亚太内部,各国更是随着经济上的崛起,以文化上首发权、领先权争夺亚太领导权。从经济到文化的崛起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三种文化形态具有内在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社会主义荣辱观;“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等等。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是指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中以担当民族大义、为人民牺牲奉献和报国为民、艰苦创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精神财富,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历经汉唐、宋明以及近代以来的开放融合,所形成的体现中华民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伦理原则,能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文化体系,包括能够体现人类理想和精神追求、具有科学精神的核心思想理念,能够与现代文明承接的伦理原则,能够有利于涵养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华传统美德,能够反映道义高度和美学追求的人文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文化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是我们的红色家谱,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起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底色和文化母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要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对自身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对自身的文化价值有情感认同,对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保持清醒,对自身文化的开放与融合能力有信心,对自身文化的持久影响力有理由充满期待。,这些“不食”,是孔子提出的饮食卫生标准,其中任何一条都关系到身体健康,关乎生命——没有烹调好的生冷食物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不是饭点不吃饭,能培养规律饮食的习惯,促进消化吸收;熟悉做饭的朋友都知道,肉切的方向不对的话,咬不动,咽到肚子里也不消化,会胃疼;没有合适的蘸料不吃肉,是因为当时没有现在的烹调技术,肉一般都是涮着蘸料吃,不蘸酱的话,什么滋味也没有,非常不好吃。孔子还特意强调“不多食”,强调饮食要有节制,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八分饱,刚刚好”;而且在吃饭的时候不能随便聊天、谈论问题,“食不语”(《乡党》),因为讲话会影响咀嚼食物及消化液分泌,不利于食物消化吸收,说话还可能会喷溅出食物渣儿,既不卫生又失礼。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这么多“不食”的主张,是难能可贵的。在平均寿命三十几岁的春秋时期,孔子能活到七十三岁,已属高龄了,这与他重视饮食养生之道有着直接的关系。

春节民俗在传承中变化,在变化中传承。春节新变有四大情形或者说四大趋势:首先,春节正在由传统的汉民族传统节日转变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化节日,现代春节的假日制度,春节的喜庆祥和气氛,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接受、欣赏与享受这一传统佳节;其次,春节已经从单纯家庭内聚型节日,逐渐转变为更强调社会性共享的节日,在城市一体化的过程中,春节为社区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其三,互联网、微信正成为春节人际互联互通的新平台,人们已经能够利用网络与新型媒体通信技术,让远隔天涯的亲友,瞬间近在咫尺,全球华人共享春晚盛典成为现实;其四,重视年俗符号的回归与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物质材料,强调文化创新与时尚设计。春联、门神画、窗花、桃符、鞭炮、焰火、压岁红包、拜年帖、水仙花、摇钱树、红灯笼、中国结等,这些都与现代商家的参与密不可分,它们将春节气氛烘托得更加热烈,增添大年的视觉感受与审美情趣,使年味更加浓郁。由中华春节符号征集委员会征集设计的春妮与年娃,及其系列产品的热销,说明春节将是带动当代创意消费产业的文化增长点。,春节期间,全国上千个城市禁放限放烟花爆竹。“前村后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的景象或将成为历史,而共坐守岁观春晚、指尖飞舞抢红包、阖家驱车寻胜景,已成为新春新风景甚至新传统。无需拉开太长的历史视野,我们就能感受到习俗、传统的悄然改变。

“中国方案”是在从世情、国情、党情实际出发的“中国道路”实践中,为了探索“中国问题”以及“人类问题”的答案,而形成的一整套理论体系、治理体系以及相应的内外战略和政策的总和。“中国方案”既是对更好社会制度的中国探索,也是为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治理提供的中国答案,同时具有国内国际双重意义。从文明论的视野来看,“中国方案”植根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丰沃土壤之中,葆有中华文明独具的特质和优势,这是“中国方案”之所以“能”的重要原因。,以化育知行为关键。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加强认知教育。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教育资源,对不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在国民教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迫切任务。从基础教育抓起,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在教学、研究体系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以化育知行为关键,不分年龄、职业、性别、民族,把“书香中国”建设与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践行。

【編輯:HouriJulie】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Alt+~键打开导盲模式。